一.产品介绍
铜陵白姜姜块成佛手状,姜块肥厚,姜指饱满;皮薄色白,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地域范围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紧邻长江,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质优良,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长,平均258天;4-10月,占全年降雨量75%,湿度较大,且气温较高。铜陵白姜生长期是4-10月,因而获得适宜生长的光、热、水分资源,利于形成肉质脆嫩,水分足等优良品质。
域内低山丘陵纵横,土壤属于黑色石灰(岩)土壤,土层深厚,以黑色石泥田,沙砾田居多,碳酸盐含量丰富,有机质含量高,pH值在6-7.5之间。铜陵白姜生长在这样适宜的土壤环境下,获得丰富的养分资源,利于铜陵白姜优良品质的形成。
三.地域范围
安徽省铜陵市所辖郊区大通镇,义安区天门镇、顺安镇、东联镇、西联镇、钟鸣镇共计6个镇82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2′03″~118°10′06″,北纬30°45′12″-31°06′02″。生产规模400公顷,年产量8000吨。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4.1 铜陵白姜的特征与品质
外在感官:姜块成佛手状,姜块肥厚,姜指饱满;皮薄色白,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
(鲜子姜)内在品质:可溶性糖≤0.05%、粗蛋白0.50-1.0g/100g、粗脂肪0.3-1.0g/100g、粗纤维≤1.0%、水分≥92.0g/100g。
4.2 质量安全规范
产地环境符合NY/T391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产品
质量必须符合DB34/T635标准,NY/T1049 绿色食品 薯芋类蔬菜。
五.特定生产方式
3.1品种选择:选择铜陵白姜地方品种。
3.2产地选择
姜田选择高燥向阳,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保肥
保水,透气性好的中性壤土或沙壤土。酸碱度微酸性或中性,选地时
忌重茬连作。
3.3高畦高垅
姜田选定后翻地,耕翻深度约40—50厘米。结合整地施足基肥,
并将姜田整成宽高畦,姜畦宽4.5—5米,畦间沟宽40—50厘米、深50—60厘米。同时开挖好姜田四周的围沟和腰沟,沟宽60—70厘米、深50—60厘米。播种前10天左右,姜畦整细整平后,开始做姜垅,在畦面上横向按55—65厘米的行距,开挖梳子形的小行垅;小行垅
之间为播种沟,播种沟的深沟30—35厘米,播种沟的沟壁成南陡北斜(约成80°的斜坡),并用力将北沟壁地踩严踏实,以待播种。
深沟高畦涝能排,旱能灌,利于保持铜陵白姜生长所需的适宜土壤墒情;南陡北斜播种沟有“冷床”效果,利于出苗。
3.4 适期播种
3.4.1播种时期
4月1日至15日之间。
3.4.2炼芽与选种
将催好芽的姜种从姜阁里取出后,进行炼芽,选择姜身粗壮、顶部纯圆的花生芽的姜块作种姜。
3.4.3 切块分芽
切块时选一个粗壮的芽,每块种姜重50—60克,每667㎡播种量150—200公斤。
3.4.4 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视土壤肥力而定;行距55—65厘米,株距20—22厘米,每667㎡3500株左右。
3.4.5 播种与种肥
将事先切好的姜种种块摆放在播种沟的北坡壁上,种块距沟底约4—5厘米处种下。播种后,在每块种姜上盖一层火粪灰和土杂肥,厚度为3—4厘米;施种肥,每667㎡施磷酸二铵50公斤、腐熟的饼肥50公斤和硫酸钾25公斤。最后在垅沟及垅面上再盖上一层牛栏粪或其他厩肥、农家肥,按每667㎡2000公斤。
3.5 搭姜棚
生姜播种结束时即可开始搭棚,到播后28—30天,搭棚就要结束。搭成平齐的网架,距地面1.6m高处横扎好,铺放芭茅草或铺盖遮阳网,(遮阳网选用遮光率为60—70%为宜)扎牢。以“三分阳七分荫”的稀疏光照为原则。到9月上中旬,生姜枝叶生长繁茂时,及时落下姜棚芭茅或拆去遮阳棚。
规范的搭遮阴棚,可以调节棚内光照、湿度,迎合铜陵白姜营养生长对光照水分的生理需求,提高脆嫩的品质。
3.6 中耕培土
培土一般4-5次,第一次培土在2.5—3芦期进行,先把原来盖在垅面的牛栏粪等有机肥及杂草等一并雍盖到播种沟中,再在沟垅上
铲削一层土把它覆盖起来即可。半月后,可进行第二次,这次稍培点
土就行。再过20天左右,可结合追肥进行第三次中耕培土,此次要
平姜地,可重挖。第四、第五次培土,选在雨后的第三天、第四天进行。此时地潮湿润,可重挖重培,要将原来踩成的姜垅变成姜地沟,原来的播种沟变成姜垅。土要培到茎芦15—20厘米处,且越高越好。
多次培土,形成疏松的土壤,透气性好,利于根茎吸收养分,铜陵白姜根茎得以充分生长,保持铜陵白姜姜白鲜嫩,形成块大皮薄,表皮光滑,根茎长而饱满的特色品质。
3.7 肥水管理
3.7.1 水分管理
白姜喜湿润,忌积水,怕干旱。整个生长期间要保持姜田湿润状态,防止姜田积水。
3.7.2 追肥
原则上为重施磷、钾肥,有机肥,适量施用氮肥。用肥量以轻施提苗肥、重施分枝肥和壮姜肥,补施秋肥为原则。施肥原则应符合NY/T394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3.8病虫害防治
铜陵白姜主要病虫害为姜瘟病、姜螟。
3.8.1 姜瘟病:
防治方法主要采取综合防治。
一是换茬轮作,水旱轮作,一般间茬两年以上;二是严格选用无病姜种,在无病田进行片选或株选姜种;三是要施净肥、浇净水;四是姜种消毒,五是土壤消毒;六是挖除病株。七、农药防治 ,应符合NY/T39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的要求。
3.8.2 姜螟:
人工捕捉,发现幼苗被害时,找出虫口,剥开茎秆即可捉到姜螟
幼虫;用黄板诱杀成虫;农药防治应符合NY/T393的要求。
3.9 收获
3.9.1 收嫩姜
鲜嫩姜收获,自9月中旬开始,就可以陆续采收,采收时,头天
浇小水使土壤充分湿润疏松,将姜株拨出或刨出,剔除泥土,摘除根
系,从姜块茎基部以上约2—3厘米处削去姜芦即可出售鲜姜。
3.9.2 收种姜
铜陵地区在每年“立冬”前后的 3 d—5 d 或当地气温降至 5℃左右时采收姜种;选择铜陵白姜品种纯正、健壮、无病虫害、周围姜田均无姜瘟病发生的作为留种姜田;种姜的姜块剔除病姜、锈姜、伤口姜、沙屁股姜、劣姜、畸形姜等性状不良的姜块。单株姜块重 400
g—500 g。严格选种,可以预防姜瘟病,保持铜陵白姜优良种性,防止退化。
3.10 姜阁保种与催芽
3.10.1姜阁构造
姜阁建造在地势高燥,避风向阳的农家房屋的院落内。姜阁大小,高度为8—10米左右,长、宽各为5—6米左右,呈正方形。阁的四周筑土墙或砖墙,墙的内外敷泥封实,以防冷风侵入。阁内距地面约1.5米处用木料架设楼栅,即并排铺设9—10根桁条,每根桁条间距为55—60厘米,在桁条上面相间铺钉毛竹片,状如蒸笼底。然后在楼栅上立体式的分箱隔开,即用竹栅栏分成8室,中央留一约80—85厘米见方的火道(或人行道)到阁顶,作为烧火时热气上升和存取姜种时操作人员的上下通道。阁顶的南墙开一个约30厘米见方的小天窗,以便排除水汽。阁的屋顶盖瓦,瓦的下方用草茎泥封闭,以达到保温作用。在阁内楼栅上面存放姜种,楼栅下面的空间称烧火的火堂,火堂前墙开一小门,方便操作人员烧火及存取姜种。火堂门开关自如,关闭要密封,以防冷空气进入。
3.10.2姜阁孵种时间
姜种在姜阁内贮藏越冬和催芽管理长达5个月的时间。上阁前的姜种要经过严格挑选,翻晒1—2天,并将泥土、杂质、劣姜、腐烂病姜剔除干净后,集中上阁。
3.10.3姜阁孵种
上阁时间应集中在2—3天内全部完成,上阁一经完毕,在阁内楼下火堂即要烧火加温。姜阁烧火第一阶段为“发汗期”,约40天左
右;第二阶段为“保温期”约90天左右;第三阶段为“催芽期”约20—25天左右。即到3月中旬至4月初改烧文火,要求在清明节前催出0.5厘米左右的姜芽。
姜阁孵种,保种安全,催芽效果好,能做到姜种贮藏和催芽一次成功。
六.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在铜陵白姜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确定地域范围内进行铜陵白姜生产的生产者,使用铜陵白姜农产品地理标志前,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统一采用铜陵白姜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双方按照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签订协议。铜陵白姜农产品地理标志持有人有权按照《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对标志使用人进行监督管理,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督查,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标志使用人有义务接受并配合检查督查,社会监督;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信誉;正确规范地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